小米YU7一小时订单近30万 岂是一句粉丝经济就能解释的?
- 2025-07-04 19:23:04
- 540
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就20万,一小时就突破28.9万台,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,这样能申报吉尼斯的成绩单,肯定引起友商的忌惮,东风日产三电和动力开发负责人黄照昆就发微博表示,“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”,随后又删掉了这条微博。
把小米汽车的成功仅仅归功于粉丝,那只能说路走窄了,就像你说ModelY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卖得最好的单一车型,甚至超越了哪些耳熟能详的油车,你能说这归功于特斯拉或者马斯克的粉丝吗?
也许在小米SU7的用户群中,粉丝还占据大多数,但YU7就未必了,近30万的小米粉丝集体出手25-33万支持小米?小米手机用户画像有这么“高精尖”吗?能花30万买小米的人,早过了为“性价比”冲动的年纪,只能说,小米确实踩中了精英人士的嗨点。
他们要的不是参数表,是情绪价值,都在调侃“法拉米”,但踩在巨人肩上的有很多,为什么小米更让人着迷?小米聪明就聪明在,不仅把“情绪价值”拆解成可感知的细节,像是漆面色彩还是光泽,亦或者车身线条以及装饰细节,再到内饰用料,做工,甚至人机工程,你会觉得这根本就不像一家才做了几年车企。
甚至你会在小米汽车上看到诸如双层镀银的防晒能力、可拓展的物理按键、各种便利的磁吸外挂以及在那块1.1米长的天际屏上跑来跑去的小河狸。在一些老牌车企拿着反智当个性的时候,小米却在用户需求和极致体验上大做文章。
除此之外,初生牛犊的小米还有着极为出色的产品性能打底,包括但不限于高效的三电系统、极佳的底盘素质,当友商质疑小米短短几年如何具备这些的时候,忽视了小米砸了130亿在研发上,更忽视了支撑中国汽车的供应链。
中国有着全球最完善最出色的汽车供应链体系,但是不少老牌车企用他们来干嘛,降低成本和充当无息资金,但小米用他们来证明自己,这倒不是替小米唱赞歌,咱就说一点,标榜性能的车不少吧,但是像小米这样去征服纽博格林北环赛道,还取得不错成绩的还有谁?而且还是一而再的去跑,这确实是一种营销行为,但也是相当昂贵和有技术含量的,可比请个外国工程师站台实在多了。
小米不仅在YU7里加入了各种创新和先进技术,兼容性也是一大优势,苹果用户始终是一个相当大的用户群体,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还是有目共睹的,华为的鸿蒙OS虽然有赶超之势,但封闭性太强了,这话是不是听着有点不适应?要知道鸿蒙座舱必须和华为手机搭配,才是最强座舱,如果你用的不是鸿蒙OS的系统,那不好意思,其表现和其他新势力的智能座舱没多大区别。小米也好,oppo也好,vivo也好,都在兼容苹果设备,雷军也说苹果不造车了,小米将会特别呵护苹果用户。这就是雷军的高明之处,你可以说他是惺惺作态,我更愿称之为阳谋。
小米SU7也好,YU7也好,都不会尽善尽美,特别是小米在软件上的优化着实跟不上了,这点从澎湃OS上就可见一斑,不仅落后于鸿蒙OS,甚至在很多地方都不如OPPO的ColorOS和vivo的OriginOS,咱不知道是不是都跑去给YU7打螺丝了。现在对于小米YU7而言,最薄弱的恐怕就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1000万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值得期待,不过目前SU7上的版本来说,确实算不上多么出色,比华为ADS 4.0还是有差距的。
但如果你遵守交通法规,自己开车,而不是把你和家人的性命交给一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车,那就不用着急,而且运动感也已经是小米汽车的一个符合了。
当然,YU7的“完美剧本”并非无懈可击,首当其冲的就是交付压力,8小时就有24万台锁单,这意味你现在订车都有可能是明年提车了。再者就是用消费级芯片去撑智能座舱,性能和成本优势会很大,但稳定性和寿命却要打个问号的。
小米YU7的火爆使得它有任何瑕疵都会被放大的可能性,一旦出现问题,舆论反噬将远超SU7时期。
特别是那些精英人士,虽然赢得了他们付款,但未必就赢得了他们的尊重。或许只有面对能够装点自己的高奢品牌,才会百般容忍。面对小米这样相对大众化的品牌,容忍度则低的多。这是小米的流量红利,也是小米的品牌之殇。
- 上一篇:洛杉矶
- 下一篇:严浩翔给链子南宫问雅摸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