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视频激活小微企业 生活性服务业“旺丁也旺财”

  • 2025-08-01 16:04:30
  • 920

□唐堂

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“稳定器”与“助推器”。作为吸纳就业的“蓄水池”、消费升级的“主阵地”,生活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,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优化、民生福祉改善。长期以来,餐饮、家政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因必须“面对面”“同时同地”完成服务交付,难以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效率提升。

日前,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《看见:短视频时代的生活服务业——短视频、直播平台上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新路径》报告。报告显示,以抖音生活服务为代表的数字平台,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技术创新,为中小微企业开辟了一条实现消费模式创新,提供个性化、多样化、品质化服务消费的破局之路。

从“三公里生意圈”到“全国大市场”

报告显示,大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,使小微服务商能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触达长尾客户;即时反馈和在线评价体系,则正在构建服务过程的可追溯信任体系。

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,受到“物理空间”与“传播半径”的束缚。一家开在巷弄里的特色菜馆,即便味道再好,客源也多局限于周边三公里的范围。这种“旺丁不旺财”的现象,本质是服务业难以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。

数字技术的出现,正在改写这一逻辑。抖音生活服务等数字平台以短视频、直播为载体,通过兴趣推荐算法,将商家的特色内容与全国用户的消费需求精准对接。

淄博一家烧烤店的老板,只需拍下烤串滋滋冒油的短视频,配上本地化的吆喝声,就能吸引千里之外的食客专程打卡;成都院子里的川剧表演者,通过直播变脸绝活,就能让线上观众“云体验”非遗魅力。新模式能突破地理边界,触达全国范围内的目标客群。

更深层的变革在于“长尾效应”的释放。过去,服务业的盈利依赖“最大公约数”——用标准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,而小众特色产品往往因受众有限而难以存活。如今,在抖音生活服务上,喜欢复古理发的爱好者、痴迷手作皮具的匠人、热衷乡村民宿的游客,都能通过兴趣标签找到对应的商家。这不仅能让小众服务“活下去”,更能形成规模效应。

从“被动等客”到“主动适配”

报告显示,短视频、直播等在创造商业场景、降低获客成本和化解信息不对称、不充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。

生活性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,过去常面临两难选择:不做宣传,客源寥寥;做了宣传,成本高企。传统媒体时代,春晚广告、黄金时段电视贴片等“流量高地”,因价格昂贵成为大企业的专属,小商家只能望洋兴叹。

抖音生活服务等数字平台的出现,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“零门槛”的数字化经营工具。无需巨额广告预算,一家社区便利店的老板可以拍下商品陈列视频,标注“24小时营业”,吸引夜间消费人群;一位家政阿姨可以通过直播展示清洁技巧,收获周边小区的订单。

这种“内容+服务”的双轮驱动,让经营从“凭经验”变成“靠数据”,从“被动等客”转向“主动适配”。

数据印证了这种变革的成效:2024年,抖音生活服务上超过320万中小商家拓展线上销售,订单量同比增长69%;团购达人数量增长2.89倍,帮助实体商户增收946亿元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小商家的“生存突围”——从勉强维持到稳步增长,从“小打小闹”到“连锁化思路”,数字化工具助力“小微”生长。

从“标准化供给”到“多元化体验”

报告显示,在数字技术赋能下,“小微”不等于弱势,反而能迸发出更灵活的适应性。抖音生活服务上,不断涌现出过去未被发现的消费兴趣点,帮助中小微特色商家突破地域限制,并外溢至周边,产生新模式、新服务、新热点。

当前,消费市场正从“物质满足”向“体验升级”转型。“80后”“90后”“00后”人群作为消费主力,更看重服务的“情绪价值”——一顿饭不仅要好吃,还要“适合拍照发朋友圈”;一次旅行不仅要去景点,还要“深度体验当地文化”。这种需求变化对传统服务业的同质化供给提出挑战。

短视频、直播擅长捕捉和放大“体验感”,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文旅行业。过去,景区周边多是售卖同质化纪念品的商店,用“低价走量”吸引游客;如今,越来越多的店铺转型为“旅拍工作室”“手作体验坊”。

这种转型印证了报告的判断:数字技术让服务消费从“标准化交付”变成“个性化共创”,消费者获得更多“价值剩余”,商家也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
从街角的早餐店到山间的民宿,从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到社区里的便民服务点,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生活服务业的每一个“细胞”。当街头小店深入使用数字技术,这些实体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也将焕发更旺盛的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