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国车企: 用“过渡技术”反杀中国新势力

  • 2025-07-04 16:37:30
  • 683

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中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上演。近年来,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迅速崛起,在智能座舱、辅助驾驶以及纯电技术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,给传统跨国车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然而,跨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,他们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布局优势,巧用“过渡技术”发起反击,试图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。

所谓“过渡技术”,主要指混合动力技术、增程电动车技术等,这些技术在全面电动化进程中扮演着中间角色。在纯电技术面临续航焦虑、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瓶颈时,“过渡技术”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可行性的选择,成为跨国车企逆袭的关键武器。

先看混合动力技术领域,丰田堪称佼佼者。作为最早布局混动技术的车企之一,丰田凭借成熟的混动技术,在全球市场收获颇丰。其旗下的混动车型以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闻名,普锐斯更是成为混动汽车的经典代表。如今,丰田进一步加大在混动领域的投入,不断丰富混动车型产品线,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除丰田外,本田、雷克萨斯等品牌的混动车型也在市场上表现不俗。雷克萨斯RX 350h凭借5.38L的超低油耗,在北美豪华SUV市场中脱颖而出,连续三个月登顶销量榜,充分展现了混动技术在豪华车市场的竞争力 。

在欧洲,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等豪华品牌也纷纷发力混动领域。奔驰在2024年整体销量衰退4%的情况下,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全年销量却同比增长13%,这一数据让奔驰尝到了混动的甜头,近期更是传出将大力发展大电池混动车的消息;宝马在2025上海车展公开“内燃机 - 混动 - 纯电”三线并行的技术线路图,引发业界广泛关注,如今又计划重启曾被搁置的增程式技术;奥迪新任CEO格诺特·多尔纳更是在内部会议上直言“我们严重低估了插混的战略价值”,并推翻前任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,改为“未来十年保持燃油与混动并行” 。这些豪华品牌的战略调整,表明混动技术已成为它们应对市场变化、对抗中国新势力的重要手段。

跨国车企发力混动技术,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的驱动。尽管纯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,但目前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,尤其是在欧美部分地区,充电桩覆盖率低,充电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的意愿。混动车型既具备电动车在城市通勤时的低能耗优势,又能在长途出行时摆脱对充电桩的依赖,通过加油即可轻松解决续航问题,成为了消费者在现阶段的理想选择。另一方面,混动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。研发全新的纯电平台需要投入巨额资金,且面临技术瓶颈和市场风险。而混动技术可以在现有燃油车平台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,研发周期短、成本低,对于跨国车企来说,是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转型的有效方式 。

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在面对跨国车企的“过渡技术”反攻时,也在积极应对。以理想、小鹏、蔚来等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,在坚持发展纯电技术的同时,也开始布局混动领域。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混动技术,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销量成绩,理想L9纯电续航215公里,足以满足日常市区通勤需求,长途出行时又可通过加油实现续航自由,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;小鹏汽车则在智能驾驶和电动化技术方面持续创新,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;蔚来汽车不断完善换电网络布局,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补能服务 。此外,国内车企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通过产业链出海等方式,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。

然而,中国新势力在与跨国车企的竞争中,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在技术层面,虽然中国新势力在智能网联和辅助驾驶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,但在混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,与跨国车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。跨国车企拥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,能够快速将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 。在市场层面,跨国车企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销售网络,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。中国新势力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,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 。

跨国车企凭借“过渡技术”对中国新势力发起的反攻,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新态势。这场竞争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市场策略、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对决。对于中国新势力来说,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,提升产品品质,完善供应链体系,拓展国际市场,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。而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而言,这场竞争将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优化升级,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、高效的出行选择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