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力中国调研行 | 向“智”前行 传感“小方块”破解产业创“芯”密码

  • 2025-07-09 22:33:09
  • 463

央视网消息:对于地处淮河之畔的安徽蚌埠,不少人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老牌工业城市或者农业大市。但是,近年来,依托“中国传感谷”,蚌埠大力发展智能传感产业,构建起完整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。《活力中国调研行》我们一起走进蚌埠,探寻其在智能传感产业领域的发展密码。

在安徽蚌埠市的传感谷展厅,像这样一个小小的传感器,不仅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抓握、灵活操控,还帮助新能源汽车进行智能驾驶、智能车控。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传感器?其实,传感器就好比人的眼睛、耳朵,专门用来感知外部的环境。

这是一款圆形桌面化妆镜,轻点屏幕,腮红、眼影、底妆随心切换,它不仅能照亮容颜,更能通过内置的智能传感器感知皮肤温度、湿度等数据,进而判断皮肤状况,这背后正是智能传感器在精准采集数据、高效发出指令。

一台人形机器人全身至少搭载着六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,这些传感器让智能化设备有了“眼、耳、手、口、鼻”等“电子五官”,能听、能看、能感知,让手机、汽车、机器人等设备更“聪明”。

传感器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,不妨到一旁的工厂看一看。这是蚌埠市一家企业的MEMS智能传感器晶圆生产线,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装备、汽车电子等领域。与一般工厂不同,这里的生产实现了高度自动化。这套国产的空中的“天车”系统有1500米长的天车轨道、54个路口、15台晶圆传输盒同时运行,每天要运送3144车次。相对于人工搬运,安全性更高,而且天车在封闭轨道内运行,能走最短路线高效运送,还能自动保持安全距离等待前车,几乎不“堵车”,这套国产系统每年能为企业节约3000万元运营成本。

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对传感器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。据介绍,这条生产线达产后预计月产8英寸晶圆1万片,到2027年将达到规划月产3万片。依托晶圆制造核心优势,产自中国传感谷的逾300种传感器产品既可满足航天级、车规级、工业级、消费电子类产品需求,又可为智能汽车、智能穿戴、智慧城市等多个场景赋能增效。

目前,蚌埠“中国传感谷”集聚了2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,正打造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。曾经的工业“老引擎”正靠着智慧“心脏”的跳动,跑出发展“加速度”,让这座老城市焕发新活力。